5月20日上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科院广州分院在广东省科技奖励提名和申报工作再创佳绩,广州分院各单位(第一完成单位)共有9项成果(人)获奖,包括科技合作奖1名,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在地球科学、生命健康、资源环境、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线粒体信号调控细胞命运研究”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为模型,系统研究线粒体在细胞去分化、分化和病变中的作用。该项目发现了“线粒体炫”通过调控表观遗传影响多能干细胞的获得,拓展了核质互作新模式;发现了线粒体组分重塑对多能干细胞的调控,阐明了细胞器重塑调控多能性的新功能;建立了代谢因子获得安全低致瘤性多能干细胞的优化体系,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建立了ipsc的线粒体疾病模型并阐明线粒体通透转换孔开放引发凋亡是丙戊酸特异肝毒性的病理机制,开创了ipsc在个体化药物毒性评价中的新应用。项目在cell metab、hepatology、autopha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该项目成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具有广阔的理论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强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生宙增生造山过程中大陆地壳的非均匀性生长” 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聚焦全球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新疆北部):确定了新疆北部基底组成,估算了大陆地壳新生地壳比例,揭示显生宙发生了明显地壳生长;系统定量估算地壳生长速率,首次提出地壳生长的非均匀性;建立了识别前新生代洋脊俯冲-板片窗的岩石组合新方法,识别了洋脊俯冲-板片窗的存在,揭示洋脊俯冲是导致地壳快速生长的一种重要机制,且有利于铜金成矿。5篇论文被sci他引889次,2篇论文入选高被引用top 1%论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南海海盆破裂-扩张历史与扩张机制” 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研究立足于海洋地质学科学前沿,瞄准南海形成演化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历经4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运用深拖磁测、三维物模等国际先进手段,在南海陆洋转换、扩张时间、扩张动力等边缘海演化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首次精确测定南海扩张起始与结束年龄,解决了40多年来关于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国际争议;揭示南海与大西洋的本质差异,提出板缘张裂新概念,改变了南海地质构造研究由欧美主导的格局,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引领发展的新局面,在边缘海破裂-扩张方面形成了系统理论体系,将南海地质研究推上新的台阶,并有力支撑海域划界、油气-水合物资源有序开发等国家需求。
此次全省共有180项项目成果(人)获奖,包括突出贡献奖1名,科技合作奖3名,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108项。
据统计,广州分院系统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牵头完成的成果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2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4,技术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3项。此外,还获得突出贡献奖1项,科技合作奖3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