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发规字〔2006〕277号
一、我院科学传播的历史使命与发展远景
未来5至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更加依赖于科学发展、自主创新,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引领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更加明显;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随着物质文明的改善和繁荣,社会对精神文明需求将不断增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待科学文化的创造与普及。所有这一切都对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科学传播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和互动过程,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传播;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具备参与有关科技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
加强科学传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成为广大公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产观,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爱护自然,关心环境,善待生命,保护动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工作中时刻贯彻科学发展观,并使得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国家、地区的发展规划和决策中,从而使我们各个地区发展真正依靠科学统筹和科学决策。
加强科学传播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传播能力及其带来的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程度,是影响这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传播是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公民的科技素养较低,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增加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科学传播对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全体劳动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加强科学传播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认识与合理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向。科学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与先导,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先进的文化内涵,引领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科学传播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证作用。加强科学传播,能够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公众所掌握,成为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锐利武器,使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崇尚文明成为公众的精神品质;发展科学传播事业,有助于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推动科学伦理文化的传播,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并使广大公众适应并受惠于科技发展;将科学的思想成为公众精神文化的支柱,有助于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加强科学传播是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加强科学传播,有助于提高公众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科学传播越来越需要关注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公众的兴趣态度,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协调科技与公众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加强科学传播能够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时了解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的态度、关注点和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而形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加强科学传播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每一个公民在处理个人日常生活、劳动就业和参与公共事务中,都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需要不断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先进技能,以改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公众在物质生活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提高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产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传播可以帮助和引导公众开阔眼界,明辩真伪,追求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和引导人们健身强体,预防疾病,保障生理和心理健康;科学传播有助于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科技后备人才。
(二)紧紧把握新时期科学传播发展的机遇期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根据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启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长远的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大公众掌握树立科学的生产观、生活观和消费观,需要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这一切都需要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提高科学的思维和辨别能力,需要以普及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科学传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将使我国的科技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已经确定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明确必须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必将带动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同时对科学传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与组织实施,明确了我国未来5—15年科学传播工作的宏伟目标。国务院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和促进和谐”的方针,并且明确:到2010年,通过科学传播,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与落实,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开发与共享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提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随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成为政府的职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增大,在很多省市,政府将科学传播列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重视科学传播已成为全社会和广大公众的共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组织实施,为我院科学传播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科普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修订,为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与保障;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于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正在发挥着引导、规范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科学传播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中央和地方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增加对科学传播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的文化需求正在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一切都对作为文化事业的科学传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院创新三期对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5年,我院确定了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主题,确定了科技发展、人才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并且强调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三期的目标要求我院更加重视科学传播,重视将科学传播工作与我院创新工作的紧密结合,加强对科学传播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我院特色的科学传播体系,创立品牌,扩大影响,使公众更加理解我院的改革与发展,将我院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惠及公众,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加强与地方的合作,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我院科学传播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我院拥有我国最丰富的科学传播资源,包括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特别是活跃在科学传播一线的院士、老科学家、科技人员和科学传播的专家,并拥有学科配套的研究所、与研究工作紧密结合的国家级科普基地、国内外知名的科普网站、以及数家科普传媒机构等,初步形成了连横合纵的科学传播组织体系。我院与国内其他科学传播机构和媒体建立了良好的科学传播工作关系与合作基础,主持参与了国内重要的科学传播活动,每年定期向社会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科学传播的经验。
但是,我院的科学传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我院科学传播工作的整体设计仍有待加强,科普资源系统集成不够,科普资源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和宣传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组织管理体制相对松散,缺乏激励研究所重视科学传播的机制,没有形成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两翼并举的格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发挥,专业科学传播队伍规模偏小,科普创作与出版亟待加强,科学传播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等。
(三)明确我院在国家科学传播中的定位与作用
未来5至15年,我院的科学传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我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将科学传播视为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全面发挥我院的科学传播资源优势,发挥我院在我国科学传播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我院成为我国科学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典型示范者、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以创新和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新时期办院方针,紧紧围绕知识创新工程,开展科学传播工作;发挥我院优势,力争在传播最新科技进展、公众关心的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创立我院科学传播的品牌;建设具有特色的科学传播体系,坚持制度创新,积极争取与社会力量的紧密结合,推进科学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2006年至2010年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科学传播体系,科学传播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我院科学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建成若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传播基地,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科学传播队伍,形成科学、合理、有利于科学传播事业持续发展、有利于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学思想库,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组织实施中,圆满完成我院承担的任务,开创我院科学传播事业的新局面。
具体目标为:
体系建设:明确各机构的定位,建立整体协调、相互合作的体制和宏观管理机制,以及有助于我院科学传播工作的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联合院内外力量,争取社会支持,重点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高水平科普基地,研究所要结合创新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传播科技前沿的最新进展,植物园、天文台和标本馆(包括博物馆)等专业科普基地要建设国内一流的设施,形成一流的管理,提供一流的公共产品,保证一流的服务,每年组织若干科学传播活动,并成为国家和地方最有影响的科学传播场所;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每年要定期向社会开放,接待人数逐年增加;建立专业科学传播研究与教学中心,研究教学水平在建成后的5年内全国领先。
队伍建设:研究所每年参与科学传播的科技人员人数与次数有较大增加,所发表的科学传播作品有较大增加;参加科学传播工作的老科学家人数、演讲场次、科技服务次数与受众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一支专业科学传播队伍,并有若干名全国知名的科学传播专家。
媒体建设:加强科普期刊建设,打造2—3种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学传播期刊。建成1个全国最具影响的科学传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万;专业科学传播基地都要将展示内容网络化,并保证日访问量不断增加;报纸上科学传播版面有所增加,影响进一步扩大;形成全国最知名的科学传播图书品牌,获国家奖的科学传播图书5年间明显增加;与中央和地方影视媒体合作,打基础,出精品,创品牌,共建科学传播栏目和频道。
科学传播活动:依托学部科普与出版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开展院士科学传播活动,形成院士科学传播品牌,每年场次与听众有所增加,5年内覆盖全国内地所有省份;在继续搞好已有科学传播活动并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条件下,创立一些新的科学传播活动品牌;针对最新科技进展及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针对公众感兴趣的重要科技问题、配合国际组织科技活动,形成制度性、经常性和有影响性的科学传播活动品牌。
展望2020年,我院科学传播的远景是:形成具有特色的科学传播体系,科学传播能力大幅度提升,建成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学传播基地,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传播队伍,形成有利于高水平科学传播持续开展的体制与机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