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两位诺奖得主和130位院士,在大湾区擦出什么火花?-凯发88

【南方日报】两位诺奖得主和130位院士,在大湾区擦出什么火花?

  

  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落幕了。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迎来如此高级别的科学盛会。3天论坛期间,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国科研、企业和产业界学者相聚在线下线上,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主旨报告

  

11月11—13日,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办 

  全球竞争看科技,科技竞争看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的时代背景下,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影响深远。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看来,大湾区需要有这样一个科学论坛。“北京有中关村论坛,上海有浦江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呼吁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他说。

  

白春礼在纳米科学分论坛上致辞 

  而放眼全球,论坛的举办更为迫切——

  旧金山湾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牵引,在科研和数字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日本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纽约湾区,也将科技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词。

  于是,由anso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大湾区科学论坛应运而生。

  白春礼长期关注着广东和大湾区的创新发展。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他大力推动中科院与广东省“院地合作”,包括著名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内,一批由中科院牵头的大科学装置项目落地广东;2020年11月,在卸任中科院院长前夕,他再次来到广州,实地调研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等建设情况。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 

  12月12日,在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后的第二天,白春礼又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起来到江门,了解中微子实验站项目建设进展。

  这个实验站定位于“接棒”去年12月退役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选址在江门开平金鸡镇。由于实验需要,探测器要安装在位于地下约700米的深处,目前已进入实验设备安装准备阶段。

  在选址期间,全国有多个省份曾向牵头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出邀约。最终,王贻芳仍决定将这个国际领先的中微子探测器项目留在广东,留在大湾区。 

  他看重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对前沿科学和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对高水平人才和团队的求贤如渴。

  在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一批大科学装置正在建设当中:

  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抱团”;

  在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启动土建施工;

  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等新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谋划布局,科技基础设施“扎堆”大湾区,形成集群之势。

  

鹏城云脑运维中心 

  “国之重器”将成为中外科学家探索前沿科学“无人区”的重要帮手、强大利器。未来将有更多“从0到1”的重大发现和原创成果从大湾区与世人见面,大湾区将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如果说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决定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深度,以及未来将走向何处的重大命题,那么,从成果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则决定着科技能否在当下更好地造福人类。

  大湾区科学论坛,既关注探索未来,也关注当下。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钟南山、高福、张文宏等中国抗疫“天团”齐聚,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疫苗加强针接种等备受关注的话题展开研判,对外发声。

  

钟南山院士在主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在纳米科技、网络通信、海洋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等更多领域,科学家们也持续关注着如何让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到地上”。 

  粤港澳大湾区,便是这样一片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沃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是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院长。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生物修复材料,曾帮助一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高0.3米”并成功站了起来。她的成果目前仍在持续创造着更多成功的临床应用案例。

  

王迎军院士

  “我们一定要加强合作,让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的成果尽快在大湾区落地,造福更多患者。”会场上,王迎军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聊了许久,达成共识。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在72岁时开始了大湾区的“再创业”。创业项目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刘焕彬看重的是大湾区对科技创新高度的包容性以及市场对新技术的旺盛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述汤曾在香港求学、任教,他一直对粤港澳大湾区保持着密切关注,尤其“紧盯”着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两廊”建设。

  

横琴 

  今年1月,李述汤有了一个新身份:位于横琴的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科研带头人,这让他成为了大湾区的常客。

  “大湾区在纳米科技领域大有可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又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带来新机遇。”在纳米科学分论坛上,李述汤说道。对于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布局与产业政策的优势,他做过深入研究。

  

李述汤院士 

  正如李述汤一样,许多关注和参与大湾区科学论坛的院士专家,已经注意到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属于国家的‘第一梯队’,在全球也是冉冉升起的‘新星’。”赵宇亮评价说。 

  “在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中,我受益匪浅,未来我希望更多的大湾区科学家参与进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罗伯特·博尔威克在致论坛的视频寄语中,向粤港澳科学家发出热情邀约。

  12月11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的当天,全国科技创新的年度“期末考”在北京放榜,广东再度蝉联第一,连续5年领跑全国。 

   

  资源聚集、人才涌动、政策利好、粤港澳协同——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加持下,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越来越快了。

网站地图